《豆子,芝麻,茶》

《豆子,芝麻,茶》

读《豆子芝麻茶》之前,我并不了解杨本芬这个名字。但当我读到最后一页,合上书的那一刻,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。因为这不是一本文学作品,它更像是一位普通母亲坐在你面前,缓慢、诚实、不带遮掩地讲述她这辈子所经历的一切。那种不加修饰的真挚,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来得更动人。

在阅读过程中,我不断想象:一个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女性,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,写下这些回忆的?

杨本芬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,也不是“体制内”的作家。她晚年患病,怕自己死后没人知道她的一生,于是用最朴素的语言,把这些年默默咽下的苦、爱、屈辱、希望,一笔一划写下来。知道了这个背景后,再看书中那些看似平淡的句子,忽然就带上了重量——她不是在“写书”,她是在“留下自己”。

书中写的是家常、是柴米油盐、是亲人之间的纠葛、是命运的反复捉弄。她写丈夫的脆弱与逃避,写自己被拖进“女强人”的角色,却没人问过她累不累。她写一个女人如何在经济困窘、情感困顿、命运打击中活下来,不是“坚持”——而是“没有别的路可选”。这不是鸡汤,是冷水,是真实得不忍直视的人间。

我特别记得她描述自己在病床上回忆过往的片段。那个时候,她已经不是在回忆“精彩”的人生片段,而是不断在想,“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?”这种反思不是来自文学叙事结构的需要,而是来自一个母亲、妻子、女人对自己一生命运的迟疑与不甘——“我已经这么努力了,为什么还是没有好结果?”

这本书最深的部分,是它没有答案。

它没有告诉我们苦难终将过去,也没有塑造一个“坚强女性”的英雄形象。杨本芬始终是那个会发脾气、会后悔、会斤斤计较、也会独自崩溃的普通人。但正因为这种“普通”,反而更令人信服。她写的不是一代女性的苦难史,而是一代人在苦难中如何维持基本体面与清醒的挣扎史。

读完这本书,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经常把“活得精彩”“要有意义”当成人生目标,可对很多人来说,能活着、能讲出来、能被听见,已经是巨大的胜利。

而这本书,也让我想起自己母亲、外婆、甚至身边那些沉默而辛苦过了一生的女性。她们可能一辈子没有“梦想”这种奢侈品,但她们活出了自己能掌控的那一部分尊严。

© 2025 Qingning · Mosaics